2017年上半年电储水热水器销额占比为42.8%,燃气热水器为42.7%,可见在市场规模上电热与燃热已经形成并驾齐驱之势,下半年反超燃热成为第一品类将是大势所趋。
另据奥维云网(AVC)全渠道监测数据显示,海尔、A.O.史密斯和美的电热水器在线上渠道占据了79%的零售份额,在线下市场占据了78.1%的零售份额。TOP3品牌已经瓜分了大部分电热市场。在国内市场,电热行业品牌集中度已经非常高,品牌竞争已经宣告定型,后进品牌很难有机会赶超。
而在外部各项环境的利好情况下,
燃气热水器品类成为热水器市场一块大的蛋糕,更重要的是,虽然现在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排名座次尚未定型,大家都有分一杯羹的机会。而现有热水器品牌在燃热品类的市场操作上各有千秋。
内资品牌方太定位高端“孤立无援” 据笔者查阅今年国庆期间线下燃气热水器的销售数据发现,A.O.史密斯、林内和能率三大
外资品牌占据接近一半的市场销售份额,同时,外资品牌的产品价格位远高于国内品牌2000-3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方太的燃气热水器的价格也挤进第一阵营,与能率相差几百元,而甩开其他国内品牌1000元的差距。虽然在销售份额上,方太落后于万和这样的专业燃气具制造企业和美的、海尔这样的大而全的家电业巨头,但是它选择了与大部队不一样的路,就是坚持走高端路线。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线下日度监测数据
众所周知,方太是高端厨电的领导者。不仅每次发布的产品能够引领行业风向,它的企业文化在行业中独树一帜,这样一位厨电领域的“三好学生”,三十年间,奠定了行业的龙头地位。
而以厨电闻名的方太,其实早在2002年即投资3个亿打造高端热水器,拥有国际最专业的热水器实验室,行业最先进的恒温技术。近10年来,方太热水器步步为营,从安全到健康,从单一辅助加热到水源综合处理,逐项解决用户的痛点需求,市场占有率也节节攀升,目前已经挺进行业前十。2016年底,方太磁化恒温热水器推出,无疑重新定义了中国高端热水器,不仅填补了中国在高端热水器市场的空白,也完善了方太高品质厨房生活布局,有望引领高端厨电市场下一轮增长,势必将推动国产热水器高端化转型的进程。
据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外资品牌燃热产品的市场份额占46.45%,到了2017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5.9%。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线下日度监测数据
从今年奥维云网(AVC)线下国庆期间日度监测数据统计来看,国产品牌集体表现出向上的势头,在市场变现冷淡的情况下,万和、美的、海尔、华帝和方太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A.O.史密斯、林内和能率三大外资品牌集体下滑。
整体来看,市场销售份额占比上内资品牌正在慢慢赶超外资品牌,外资品牌受到内资品牌比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外资品牌优势明显的高端市场,内资品牌通过产品革新和结构调整业打入了高端市场。而方太则是内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领头羊。
然而,面对竞争外资品牌并不是麻木不仁,近日,A.O.史密斯在终端发起一场“淘汰铜材质”的新品推广活动,掀起了业内一番争议。目前还无法判断A.O.史密斯用不锈钢替代铜这一做法是否合理,但如果将来市场证明是好的,那么A.O.史密斯的这一举动可谓真正是行业老大的魄力和风范。如果光从目前不遗余力宣传层面看,A.O.史密斯大概是感受到了来自其他品牌的压力而主动出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价格的第一阵营,仅有方太一家内资品牌,显得有些“孤立无援”。但或许这正是方太的“高明”之处,首先其定位就是高端厨电,另外第二阵营的竞争更为激烈,不仅有万和这样的专业燃气具制造企业,还有美的、海尔这样的大而全的家电业巨头。而万家乐、前锋这样具有二三十年燃气具制造历史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已经出现式微现象,逐渐被后来者超越。

大部队的红海竞争 虽然美的和海尔转型后各有不同的选择道路,在家电领域,都是大而全的代表。在厨电领域,两者不约而同没有刻意走高端路线,主要面对的市场是三四级市场,价格也很亲民。
我们看到第二阵营,分为万和、万家乐为代表的专业型选手和美的、海尔这样的全能型选手,在市场竞争上难分伯仲,就看消费者偏向看重“专业效应”还是“品牌效应”。
一般来说,高端产品面对的是高端市场即一二线城市,但是一个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位还需要根据市场的环境来判断,虽说高端一般来说意味着好,但不意味着高端适合自己,不高端就没有市场。
上半年地产政策频出,一二线市场成交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大量更新置换需求延迟或取消,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逆市发展;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调整,煤改气政策为燃气热水器的普及添砖加瓦。这些利好因素同时赋能在下沉渠道,刚好与燃热的大部队们选择的市场不谋而合,是一块值得挖掘的市场。

而高端的外资品牌面临的一二线城市则正从增量市场转变成存量市场,在三四五六线的中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内资品牌在渠道建设、品牌影响力方面相对更有优势。像海尔、美的等国产品牌,他们的热水器产品送货基本可以覆盖到西部的乡镇级范围,而外资品牌显然还做不到。所以在一二级市场增长放缓,三四级市场崛起的形势下,自然内资品牌更有先发优势。
因此,外资品牌在下沉渠道将会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将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市场,并成功占位;二是是否扩大售后服务网点,将服务拓展到乡镇市场;三是是否改变当前的价格策略,让价格更加亲民。
是坚持高端,还是为了增收更加亲民,亦或是静观其变,在行业还未明朗的环境下,企业更需谨慎和大胆的做出变革。